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

『鄉土保護也可以創意十足?!—從日本古川町的環境美學談起』—藝創講堂紀實


【99/3/22教務處提供】
甫開學,陽明大學藝文活動隨著春天腳步將近熱鬧登場,借重駐校藝術家張子隆教授的專長,延續「雕塑與空間」主題,透過不同形式的藝文活動,引領師生深入探索藝術的價值與美學,一窺「景觀美學」與「公共藝術」堂奧。而第一場講座,由2003年以「鄉民集體營造社區」創造觀光奇蹟日本古川町社區談起。古川町的居民原本只是單純的希望改善住家後共同的一條小溪流「瀨戶川」的髒亂問題,慢慢地每個社區的居民,將自己愛護家園的心情推展出去,開始將社區的街道、建築物與建築工匠的技法都加以保存,並發展相關的自治條例保護這些傳統,過了幾年後社區幾乎全面地充滿一致感與朝氣。可以說,古川町營造社區的歷程,不論是在環境景觀的營造、傳統工藝的發揚、以及祭典保存等方面的成果,激盪出許多省思。

如同張教授告訴我們:「所謂的『社區營造』一詞並不只是文建會為了推行文化政策的口號,而是當地的居民,主動地、自發地想要關懷環境的結果。若是每個人都願意將自己的家園,從家門口往外擴大一公尺,每個人都懷抱著愛護環境的心情這樣做,就不會有『人人自掃門前雪」的情況了。」張教授也提到,去年剛完成的第一教學大樓木平台「異空間」雖有許多同學聚集使用,但並不總是有人願意去維持清潔;反觀校園的的環境意識凝聚,還需要靠全校師生共同來努力。

藉由張教授的提醒,來自同學、老師與行政人員三方開始密切的互動,共同討論保護校園的想法,應該透過哪些方式聚焦全校的關注,凝結起大家的向心力,最後得以將遠景實現,席間相當熱烈。老師最後於結語時更強調:愛護環境是從小動作做起的,古川町以一萬六千多人口的規模可以造成巨大的影響力,其實就是來自於古川町居民不知不覺中的改變,從意識凝聚到共同行動一步一腳印完成的,陽明大學就像一個大家庭,家庭中的每一份子對「家」產生驕傲與使命,不斷為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努力,這是我們都必須去付出的責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